你是否曾經在學習英文口說的同時,因為自己的濃厚的台灣腔而不敢開口?
這是許多台灣人常見的迷思。現今社會給予普遍大眾的觀念是要求我們以追求完美的美式或是英式口音做為目標學習,換句話說,英文口說的成敗與否相對地不再看重內容的優劣,而是說話的腔調。
不只台灣,如果我們把焦點放大到全世界,針對這個議題,加拿大西門菲莎大學語言學教授門羅(Murray Munro)曾經在2010年發表過一篇「人格與社會心理學評論」的論文。它提到了社會上存在著因為口音的差異而延伸出的社會議題,正所謂「口音偏見」。概念上簡單來說就是有些人在說話的時候帶有特定的口音,而被他人帶有主觀的亦是評斷講者的價值。當然,這是我們不想看見的。
在美國、加拿大、英國與其他英語系國家,就算英語已經是大部人國民的母語,每個國家人民的口音都截然不同。甚至深入到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因為文化的差異性,各地都會發展出具識別度且有特色的當地口音。
舉例來說,反觀中文,各地的發音與腔調大相徑庭的特性就是生活中與我們最直接相關的例子。以廣義的角度來看,同樣是中文,中國的普通話與台灣的國語大不相同,但是撇除政治因素,沒有人會因為口音的差別而有所偏見。更因如此,有些人認為這是一種文化差異所發展出來的獨特性而獲得民族認同感。
正是口音的差異讓我們不一樣。
語言的學習,是為了建造與他人溝通的橋樑。訊息的傳遞、文化的交流以及想法的分享才是我們使用語言的目的,並且能夠貨真價實的把我們所想表達的意見交給指定的對象才是先人發明語言的初衷。換句話說,當語言學習者在接觸並熟悉他國的語言時,學習動機往往不是因為要成該國的國民,而是渴望了解當地文化,並把它當作與他人交流意見的利器。
但是既然語言是溝通的橋樑,為什麼全世界不統一使用一種語言就好?
語言的組成包含了前面所提到的文化發展,而每一種都是具特色而獨立的。正因如此,語言沒有優劣,只有普及程度的差距,但即使如此,每一種語言、每一種口音都應該要被平等看待。
GenZ 所希望達成的目標,是所有人都能脫離舒適圈,嘗試表達自己的看法並且力求改變現狀。而跳脫帶有口音的框架、忽略他人的主觀偏見,才會是實現這個目標的不二法門。
Comments